1、构建新的创新创业实践教育体制和机制 以培养具有良好创新意识和工程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为核心,构建创新创业实践教育的体制机制。加强顶层设计,整合资源,成立多部门参与、协同工作的创新创业学院;出台创新创业实践保障及激励办法、创新创业实践学分认定及课程免修方法、创客空间(创新创业训练与孵化基地)管理办法等创新创业系列文件,设立创新创业专项基金,从政策、资金等方面给予支持,建立了学生参与创新创业实践的长效机制。引进粤港科创企业服务公司,共建一站式服务中心,为学生工商注册、投融资、专利申请等提供全链条、一站式、精细化的特色指导服务,从体制、机制上为创新创业实践提供服务和保障。 2、打造创新创业一体化的实践平台 为了服务大学生的创新创业实践,为创新创业实践提供良好的环境,打造了创新创业一体化、多元融合的实践平台。 建立了创新创业训练与孵化基地,总面积达近30000平方米,可容纳各类团队200多个。该平台设置有创新实践区,通过具有创新经验的教授带领相关领域的学生创新团队进行创新活动;设置有创业孵化区,为初创的学生团队提供全方位的创业服务,也为创新团队的产品向创业转化提供条件。同时该平台也与校外协同创新平台、孵化器进行对接,为“项目创新-项目孵化—企业孵化—产业孵化”的全链条创新创业实践提供良好的载体。利用平台,精心设计和开展了创客季、创新创业训练营、创业文化节、创客沙龙等丰富多元的校园文化活动。开展两岸四地创新实践挑战营与创新创业竞赛、国际青年大学生交流会等,拓宽学生的国际视野。实现了创新与创业贯通、校内孵化平台与校外协同创新平台联通、校园文化与创新创业融通。 3、重塑创新创业实践教育体系 为了营造良好的创新创业环境与氛围,激发学生的创新创业原动力,构建了“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课程为纽带、项目为支撑”的实践教育体系。聘请具有创新创业实践教育经验、又有热情的粤港企业导师及校内优秀导师组成高水平、国际化的创新创业实践师资队伍,组建面向新工科的机器人、互联网+、无人机、新能源等跨年级、跨学科的学生创新团队,设置“通识课程—创新实践课程—创业实践课程”多层次课程模块,开展“创新创业兴趣项目—创新创业实践竞赛—创业实践与孵化”多阶段实践,实现“多样性、个性化”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学生参与创新创业的原动力、主动性大幅提升,创新创业能力不断提高,在“挑战杯”、互联网+等竞赛中获得多项奖励。 |